《 不二社 》百家樂及搏奕策略暨數據研究社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向下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Empty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發表 由 鱷魚先生 周五 12月 04, 2009 10:56 pm

佛教的生態智慧與可持續發展

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 宗 舜

佛教是一個充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而且,這一觀念從最初起,即通過佛教的教義和戒律得到傳播與實踐。佛教把生命狀態分為兩種,即有情衆生與無情衆生。人與動物等屬于有情衆生,植物乃至宇宙山河大地屬于無情衆生。
有情衆生又依生活的世界分為六類天道有情、阿修羅道有情、人道有情、畜生道有情、餓鬼道有情、地獄道有情
盡管在佛經之中強調,佛陀乃是出現于人間,在人間成佛,所以六道之中,最尊貴的是人道。但是,佛教確立“六道輪回”的觀念,說明如果生活在人道的有情造惡業的話,將來仍然會墮落到餓鬼或者地獄之中,並非一成不變。所以,佛教雖然肯定人在六道中的特殊性,但並沒有“唯人獨尊”,其他萬物都是為我所用、必須無條件為我服務的觀念。相反,佛教一再強調,因為六道的輪回,一切有情衆生之間,有著不可思議的親緣關系。《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從這點出發,佛教堅決反對殺生,不僅不能殺人,也不能殺害其他五道的有情。不僅不能殺害,也不能損惱他們。佛教戒律裏面,有很多不得鞭打牛馬,讓牛馬過于負重的規定。而是要本著這些衆生曾經是我的父母,曾經生養過我,曾經于我有恩的想法,要對他們時時懷著感恩之心,並用各種方法使他們脫離苦難―― 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教化他們通過學佛而成佛,徹底斷除生死輪回。而對于大心菩薩來說,更是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所以,佛教對待有情衆生最根本的兩點,是平等和報恩
佛教對待無情衆生的態度,與對待有情衆生的態度是緊密相關的。佛教並不因為花草樹木、山川河流的“無情”,而輕視他們甚至濫用和浪費他們。佛教把我們由于過去世之業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稱為“正報”,把國土世間等無情衆生,稱為“依報”。佛教認為,外在的環境乃是有情衆生“共業”所感之果,也就是說,“依報”的好壞,是由有情衆生來決定的。如果有情衆生都心存善念、勤行善業,則依報就會變得美好,如西方極樂世界的和樂、富足與莊嚴,就是由于阿彌陀佛及往生有情的功德所感。反之亦然。
從這一點來說,佛教更強調“人禍”,而不是“天災”,因為一切天災的根源就是人禍!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要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重點不在外部的自然界,而在我們的內心世界。只有通過不斷的內省,遷惡向善,由“淨心”實現“淨土”。佛教戒律中規定,不可“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梵網戒》), 比丘不得“踏殺生草,斷衆生命”(《四分律》),並反複強調對自然財富的珍惜和合理利用。甚至在合理合法的飲食之時,也要“食存五觀”,要觀想此食墾植收獲舂磨、淘汰炊煮,所費功夫甚多,而且施主減其妻子之分,為求福而施,故受食時,要“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要反省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受得起施主的供養。要對于飲食滋味不貪美味,不憎粗礪。要把飲食看成是治療“饑渴疾病”的良藥,為修成道業而受用飲食。所以,佛教對待無情衆生最根本的兩點,是自律和珍惜。佛教生態智慧的出發點是慈悲的精神。
在《普賢行願品》中,有一段特別令人感動的話:“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是呀,當我們用慈悲的眼與心去對待一切衆生的時候,時刻不忘衆生成就了我們,我們又怎能不與其他生物和諧共處,而整個世界又怎能不實現可持續發展呢?

============================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Icon_santa
來源網:香港儒釋道院官方論壇 » 三教交流 »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http://xn--l3qq32egnx7hb51k7kf.xn--uc0atv.hk/bbs/viewthread.php?tid=14433
鱷魚先生
鱷魚先生
Admin
Admin

文章數 : 397
注冊日期 : 2009-02-25
來自 : 香港

https://flower.666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Empty 道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發表 由 鱷魚先生 周五 12月 04, 2009 11:29 pm


北京聯合大學民族與宗教研究所 尹志華


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之一。為了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環保觀念,挖掘、弘揚已有文化資源中的生態智慧,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道教,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具有深邃的生態智慧,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鑒。
道教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系。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甯,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經》說:“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當先安其天地,然後可得長安也。”要“安天地”,就要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因此,《陰符經》開篇即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天之道”就是認識自然規律,“執天之行”就是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人類的本領就在于此,所以說“盡矣”。若不懂得自然規律,憑主觀意志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經》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凶”。故而《陰符經》告誡人們:“自然之道不可違。” 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生成的,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有按照道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人類不應該隨意對它們進行殺戮,阻礙它們實現自己的價值。“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對萬物“利而不害”,輔助萬物成長,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
道教認為,“天道無為,任物自然”,人們應該遵循天道,不要隨意幹預自然界的客觀進程。為了在對自然物采取的各種行為中正確地貫徹“自然無為”的原則,道教主張以“”觀物,反對以“”觀物。以“道”觀物,實際上就是從宇宙整體的角度來審視萬物,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不同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序列、所起的作用,從而能夠根據自然本身的價值,從生命物種的保存、進化和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完美出發,采取符合生態規律的行動。以“我”觀物,則往往會從自身利益或主觀主義出發,導致幹預自然的行為。而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往往會誘發連鎖反應,有時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道教認為,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最有智慧的物類。因此,道教把人放在“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太平經》)。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太平經》說,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界更加完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經》以自然資源的充足與否為標准來評價人類社會的貧富。太平經》說:“所謂的富裕,就是什麽都不缺。對于世界來說,天下萬物都生長出來,一樣也不少,這才叫富裕。上古時候,萬物齊備,可稱得上富裕。中古時候,物種已有所減少,可稱之為小貧困。如今物種越來越少,已是大貧困了。”《太平經》這種以能否保護世界上物種齊全為標准衡量貧富的思想,不能不說有著深遠的意義。
道教主張“仙道貴生”,敬重生命是其重要教義宗旨。針對道門中人,道教在戒律中完全禁止殺生。而對普通人,道教則希望人們把慈悲之心擴大到動物身上,不要隨意殺戮衆生。《太平經》說:“夫天道惡殺而好生,蠕動之屬皆有知,無輕殺傷用之也。” 道教對保護植物也作了一些規定。《老君說一百八十戒》說:“不得焚燒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樹木。”“不得妄摘草花。” 道教戒律中還有保護土地及水資源的規定。《老君說一百八十戒》說:“不得以毒藥投淵池江海中。”“不得妄鑿地毀山川。”“不得竭水澤。”“不得以穢汙之物投井中。”“不得妄開決陂湖。”這些戒律對在農業經濟條件下制止環境汙染起過一定作用。
道教的人生觀也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道教提倡“少私寡欲”,主張“知止不殆”。這一思想,對于我們樹立適度消費觀念,以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對全球性的環境惡化問題進行反思時,許多有識之士指出:人類的生存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類自身的問題,是人類生活方式的問題。正是那種向外索求式的、以滿足各種欲望為目的的生活方式導致了對環境的掠奪和破壞。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則是無窮的,為了緩和這一矛盾,人們在謀取利益的時候必須要有所節制。只有如道教所說的“知止”、“知足”,才能維持人與自然的諧關系,才能“常樂”、“不殆”。

==============================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Icon_flower

後記:這是一篇語重深長而委婉的諫人治國訥文。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Icon_santa
鱷魚先生
鱷魚先生
Admin
Admin

文章數 : 397
注冊日期 : 2009-02-25
來自 : 香港

https://flower.666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Empty 伊斯蘭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發表 由 鱷魚先生 周五 12月 04, 2009 11:40 pm

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從恩霖

伊斯蘭教主張以仁愛之心愛護生態,注重環境衛生,強調把開發自然與保護自然相結合。伊斯蘭教一向認為,自然生態就是真主創造的一切客觀存在,對自然生態的認識有其客觀規律性,人類能夠利用這種規律來規範自身行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伊斯蘭教對于自然生態的核心觀點與當今所提倡的科學發展觀是相一致的:
1、人類不能離開環境而生存,也不能離開自然生態環境而發展,彼此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古蘭經》云:“他以大地為你們的安息之所,他為你們在大地上開辟許多道路,以便你們達到旅行的目的地。”(43∶10)
2、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應該珍惜真主賦予人類的生存條件,努力保護地球自然生態的平衡。《古蘭經》云:“你們不要自投于滅亡。”(2∶195)
3、發展人類文明不一定必須以損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伊斯蘭教的這些關于自然生態觀的理論,既是對穆斯林的教導,同時也對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啓迪。

一、自然生態與人類始終是相互依存和制衡的關系。正如《古蘭經》云:“真主創造天地,並從雲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産各種果實作為你們的給養;他為你們制服船舶,以便它們奉他的命令而航行海中;他為你們制服河流;他為你們制服日月,使其經常運行,他為你們制服晝夜。”(14∶32-33)在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問題上,伊斯蘭教堅持人類與自然生態應該相互協調、互相依存,主張用“人類與自然生態和睦相處、共存共榮”代替“人類是自然生態主宰”的觀點,進一步確定了人類與自然生態平等相待的道德關系。伊斯蘭教不僅將熱愛真主所創造的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善功”,而且作為衡量是否順從主命的標准。主張:凡是敬畏真主者,必須愛護自然生態。穆罕默德聖人曾說:“聰明的人是自我清算而為後世准備善功者;愚蠢的人是順從私欲卻妄想真主饒恕者。”長期以來,人類總是過高地欣賞和估量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遺憾的是,人類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一種可以脫離自然生態環境而獨立生存的辦法和途徑。伊斯蘭教認為,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一樣是真主的創造物,與人類是平等的關系,而不是崇拜與被崇拜、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二、主張“兩世兼顧”的思想,合理開發自然。伊斯蘭教生態觀既要求考慮現世,更要求穆斯林著眼于將來,確保子孫後代的繁榮昌盛。人類相對于自然而言,其生命是短暫的;而自然存在期則需要無數代人去遵循其運行規律,共同享受自然生態環境的恩賜。伊斯蘭教主張,人類應該不斷尋求自我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點, 達到人類和自然的和睦相處、長期共存、共同繁榮。人類絕不能被紛繁複雜的自然生態所迷惑,也不能對自然生態環境簡單地頂禮膜拜,而是要通過接近自然、觀察自然、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特點和規律,從而在各種科學研究上做出成就。

三、在欲望和理智之間,伊斯蘭教主張要用理智戰勝欲望,確立了伊斯蘭教的生存道德觀。理智者憑借著智慧,可以辨別和把握合法與非法、正當與不正當、有利與不利的界限。破壞我們周圍的生態環境,就意味著人類自我毀滅。《古蘭經》云:“凡你所享的福利,都是真主降賜的;凡你所遭的禍患,都是你自討的。 ”(4∶79)自然生態和人類一樣,都來自真主造化,善待生態,就是善待人類自身;破壞生態,就是對真主恩賜的亵渎,對自身的虐待。《古蘭經》云:“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惡者自受其害。然後,你們要被召于你們的主。”(45∶15)

總之,伊斯蘭教的生態觀是和當今我們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相一致、相協調的。在處理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系上,伊斯蘭教堅決擯棄人類自我中心主義和狹隘的功利主義;在處理當代人類利益和長遠人類利益的關系上,伊斯蘭教堅決反對貪婪和短視;在物欲享受和理智之間,伊斯蘭教主張用理智戰勝欲望;在人類的個別利益與共同利益上,伊斯蘭教選擇團結協作和互相制約。這些主張,無疑會推動人類生態道德觀和精神的高揚,是切中實際的生態保護觀,是伊斯蘭教生態智慧的集中體現。這些主張對推動環保工作,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Icon_farao
鱷魚先生
鱷魚先生
Admin
Admin

文章數 : 397
注冊日期 : 2009-02-25
來自 : 香港

https://flower.666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Empty 發展與和諧:基督教的生態智慧

發表 由 鱷魚先生 周五 12月 04, 2009 11:53 pm

中國基督教協會 鬫保平

經濟發展是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在追求的目標,但是科學的發展是不能以殺雞取卵的方式進行的。如果沒有長期的科學的發展目標,只追求短期利益的發展方式最終必然導致自然資源耗盡、生態被破壞、人類生存環境惡化。這樣的發展結果與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相互衝突的。
聖經》一開始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清楚地說明上帝創造自然界中的萬物並且要人來管理,並且強調說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並要求人類來管理他創造的世界。在伊甸園的故事中也說明上帝把人 安置在伊甸園裏並要求人耕作、看守。從這兩個故事中都可以明確地看到,世界上的資源足夠人享用,而且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不只是從中得到自己賴以生存的資源,而且還要耕作、管理、看守和保護。在伊甸園的故事中,上帝規定了人可以“隨意”享用園中任何果實,但惟獨不能食用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實。這裏似乎在暗示一個界限,即人對自然的享用是有限制的,不能用盡一切資源。在後面的《聖經》記載中,具體規定了安息年,而且在安息年中不可耕作。聖經》中的這些規定不僅僅是宗教意義的規定,也是對于人的責任的規定和對保護自然生息的規定。只有在人的生息與自然生息達到平衡的情況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才可能是合理的、長期的、穩定的。一旦這個平衡被破壞了,人類本身的生存就會出現危機。
耕作是管理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把《聖經》中說明的人需要進行耕作的責任看作是人對發展的需要,而管理是對于人負有保持上帝的創造的狀態的責任。發展是為了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管理是為了能夠使自然保持適于人類長久生存。亞當和夏娃因為破壞了上帝創造的規則而且違背了上帝對于他們在創造中應該負起的責任,打破了上帝為人在自然中規定的界限而被趕出了伊甸園。對此我們應該反省,人類如果不遵循上帝創造的秩序和狀態,對于自然任意剝奪,人類最終必然會失去自己的家園。西方世界早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于通過武力對亞洲、非洲、美洲大陸的自然資源的掠奪。現代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則來自于通過以“文明”的方式和以技術換資源的方式繼續保持對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和經濟的掠奪。一個漢堡包可以換幾公斤玉米,一杯星巴克咖啡可以換取二十左右公升的汽油。有些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窮落後,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的資源被大量掠奪。很多人都憧憬那種以消耗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奢侈生活,可是一旦自然資源被耗盡了怎麽辦?聖經》中有一個故事,耶稣用五張餅和兩條魚使五千人吃飽。如此有限的資源能夠滿足那麽多人生存的需要,關鍵在于大家懷著感 謝造物主的心進行了分享。與此相反的是盡管目前世界上的石油資源還不太匮乏,但是有些國家為了能夠盡量地占有石油資源來保證自己的利益,因此導致了國際上的緊張局勢和戰爭。中國的經濟發展起步較晚,我們現在正在努力趕上發達國家。但是發展得晚並非都是消極的。有很多國家的發展之路我們可以參考借鑒,我們可以避免很多別人已經走過的歧途。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而導致的嚴重後果,如生態失去平衡、環境被汙染、社會問題嚴重等。中國需要富強起來,中國人民需要過上富裕的日子。但是致富需要一個有倫理依據的目標,富裕也需要一個有倫理為依據的手段。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倫理問題,因為發展倫理決定了發展方式。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要有中國特色的發展倫理,這就是科學的發展觀。從基督教的觀點看,合理的發展必須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前提。上帝為人類創造了這個適合于人類居住、生存的世界,上帝也把管理和保護這個世界的責任托付給了人類。人有上帝的形象,因此人有責任管理和保護這個世界,保證人類生存的方式能夠合理,保證人與自然能夠和諧,保證全人類都能夠安居樂業。這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的需要。

==============================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Icon_basketball
鱷魚先生
鱷魚先生
Admin
Admin

文章數 : 397
注冊日期 : 2009-02-25
來自 : 香港

https://flower.666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Empty 天主教的生態智慧

發表 由 鱷魚先生 周六 12月 05, 2009 12:02 am

山西省黎城縣城內天主堂 李國亮

生態環境保護是當今時代面臨的一個大課題。在天主教的經典和神學思想中,有許多關于生態保護的觀點和理念,值得進一步發掘與闡揚。

概括來講,天主教的生態環保理念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天主是天地萬物的主,而非僅僅是人的主;
二、人被賦予權力治理和管理天地萬物,而管理與保護不可分;
三、天地萬物“樣樣都好”(創,31),人對之當懷感恩、贊賞之心,並藉之愈顯主榮。

人與其它的受造物是什麽關系呢?人和所有的受造物與創造者――天主又是何種關系呢?這兩個問題涉及到天主教生態環保理念的核心,是認識天主教生態環保思想的基礎。《聖經》的第一句話是:“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創,1∶1)接下來就說天主創造了天、地、水以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和長的、水裏遊的。藉此, 我們當明白我們人與其它受造物以及所有的受造物與天主的關系了:首先,人與其它所有的受造物一樣,都是主的受造物,處在一個層次上,地位平等。正因為如此,人對與自己平等的其它受造物就沒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其次,天上、地上和地下以及其中所有的一切共有一個造物主――天主,換句話說,天主是所有受造物的主,而非僅僅是人的主,正如天主藉依撒意亞先知的口所說的“上天是我的寶座,下地是我的腳凳”(依,66∶1)。人如果自詡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天主的受造物,那是有亵聖之過的。“萬物受自于天主,應視為天主的手工,而予以尊重。”(《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37)天主造了萬事萬物之後緊接著就是造人,其目的是“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牲畜、各種野獸、在地上爬行的各種爬蟲。”(創,1∶26)之後,天主就對人發出了不帶任何商量余地的命令:“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創,1∶28)雖說人與其它受造物地位平等,但人被賦予了“治理和管理”其它受造物的權力。我想,人有了“治理和管理”其它受造物的權力,同時人也有了保護好其它受造物的責任。因為責任與權力總是平衡的。聖經》上說,天主看到自己的受造物樣樣都好,人的責任就是保持天主的受造物“樣樣都好”,“以正義和聖德治理一切”(同上,34),使其“樣樣都好”的品性能保持下去,並發揚光大,否則,人就失職了,在天主前就有過失,甚至有犯罪之嫌了。“人類智能越增進,則人及團體所有責任也越擴大。”(同上,34)天主每完成一樣創造工程,都要說:“好。”實際上也真是如此。天地萬物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性能,各有各的美麗,“看,天空中的飛鳥……野歌、愛護、善待天主的受造物。因為“上主對待萬有,溫和善良,對他的受造物,仁愛慈祥”(詠,145∶9)。由此看來,作為天主教徒,我們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善行義舉,既是榮主之舉,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有益之舉。

========================= 宗教的生態智慧與科學發展觀 Icon_sunny
鱷魚先生
鱷魚先生
Admin
Admin

文章數 : 397
注冊日期 : 2009-02-25
來自 : 香港

https://flower.666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